医院传真洒向患儿都是爱—302医院小儿肝病科纪事14
作者: 来源: 日期:2010/5/30 17:03:35 人气: 标签:
走进新建成的解放军302医院小儿肝病科,如同走进一个温馨世界:宽敞洁净的病房里贴着各种各样色彩鲜艳惹人喜爱的卡通画,身着粉色服装的护士如天使般轻盈地穿梭于各病房之间……小儿肝病科主任张鸿飞擅长各种小儿肝病的诊治,她领导的科室每年都要收治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且大多数为疑难重症患儿。在这里,3日内确诊率达到90%以上,许多误诊误治的患儿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一名仅两岁的幼儿,因持续3个多月高烧、腹泻,继而肝脾肿大垂至腹腔,多家医院未能查明病因,难以确诊,只能按常规肝炎进行治疗。去年3月,患儿的父母慕名来到302医院,请小儿肝病科主任张鸿飞会诊。张主任翻阅厚厚的检查病历,又仔细对患儿的症状进行检查,果断地推翻了原来的结论,诊断为代谢性疾病。经过肝脏组织学全面检查,终于确诊为肝糖原累积症1型。3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患儿家长兴冲冲地从远方给张主任家打来电话,告之经过精心治疗,患儿肝脾明显回缩,肝功正常,孩子也比以前更加活泼可爱了。一次,石家庄市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一对出生仅3个月的双胞胎来找张鸿飞,求其救救他们的孩子。经询问得知,这对双胞胎出生不久即查出转氨酶高,丙肝标志物呈全阳性和部分阳性,辗转数家医院都未能确诊。经过血清学检查,张鸿飞怀疑婴儿得的是丙肝。她又为两个婴儿进行了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终于确定一个是慢性轻中度损坏,一个是慢性中重度损坏伴明显肝纤维化。这种病例在国内较为罕见,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肝硬化。确诊后,张主任冒着风险,大胆地对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在这里住院的病人常常是母婴同室、父子同室,甚至有的一家人全都感染上了肝炎病毒,病家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和沉重经济负担可想而知。为此,小儿肝病科的护士特别注重心理护理。去年8月,一位母亲怀抱刚出世6个月的婴儿急匆匆地赶到302医院。经杨晓晋副主任诊断,婴儿得的是丙肝,系母婴垂直传播。这一消息如五雷轰顶,使孩子的母亲差点昏倒。因为自己得了丙肝,孩子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丈夫便和她离婚了。家庭的破碎,孩子的无辜,使这位母亲的精神近乎崩溃,整日泪水涟涟,甚至流露出轻生的念头。细心的护士长郑国玉发现后,要求护士对患儿及其母亲给予更多的关照。耐心的宽慰,心灵的沟通,终于使这位母亲放弃了轻生的念头,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在小儿肝病科的医护人员经常遇到一些难“伺候”的患儿和爱挑剔的家长。每每这时,他们只能把委屈压在心底,相互安慰过后,对患儿是照旧的笑脸,照旧的温柔。有一位“刺头”患儿住进科室后,调皮捣蛋不说,还时常出口成“脏”,甚至对护士拳脚相加。护士们觉得,对这样的患儿,应给予更耐心细致的服务。于是,护士们就像哄小弟弟一样,变着法儿亲近他。只要患儿有一点进步,就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辅以耐心教育,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半个多月后,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到护士就叫“阿姨好!”凡在小儿肝病科看过病或住过院的患儿,都会感受到一种“家”的氛围和气息。今年“六一”前夕,医护人员为患儿们买回了香甜可口的蛋糕、各式各样的玩具、图文并茂的画册和卡通画。小儿活动室也被装扮一新,简直成了一个小小乐园。护士们和患儿一起下棋、打牌、唱歌、堆积木、做游戏,欢声笑语不时从病房飘出,患儿们沉浸在护士阿姨为他们营造的欢乐、喜庆的世界里。看着患儿个个绽开了笑脸,护士们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再看看患儿的家长,他们也笑开了怀,眼里闪烁着欣慰的泪光。一位母亲激动地说:“没想到你们考虑得这么周到,小孩在这里住院,就像在家里一样,一点也不觉得孤单。我们真的非常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