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称为重型乙型肝炎(简称重型乙肝)。所谓急性肝功能衰竭是指迅速发生的严重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活动度降至40%以下、血清胆红素迅速上升,而ALT迅速下降(医学上称“酶胆分离”)…
慢性乙肝(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从临床角度看,情况比较复杂,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手段的进步和完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观念不断更新,但一般说来,慢性乙肝是指感染HBV半年以上,HBV没…
隐匿性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提示:是指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阳性,并有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肝患者除HBVDNA阳…
《防治指南》提示:根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分为携带者(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隐匿性慢性乙肝、慢性乙肝(HBeAg阳性慢性乙…
绝大多数(70%)乙肝患者发病时无明显症状,部分病人可见有以下一些症状:1.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腹泻及腹胀、肝区不适,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等症状。2.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
乙肝的发病率与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1.乙肝发病率与年龄因素有关据有关文献报道,乙肝发病率在4~10岁为第1个高峰;20~40岁是发病的第2个高峰;40岁以后乙肝的发病率有所下降。2.乙肝发病率与性别…
乙肝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但一般而言,肝细胞受乙肝病毒入侵后,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乙肝病毒只是利用肝细胞摄取的养料赖以生存并在肝细胞内复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物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
乙肝病毒与其他一切微生物一样,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许多角落和场合,人们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感染上乙肝病毒。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将有60%左右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的后果各有不同,部分人(尤其是成年…
慢性乙肝如果肝功能反复异常,肝炎迁延不愈,或是肝脏内部炎症活动不断进展,肝细胞不断坏死,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脏逐渐形成纤维化。如果纤维进一步发展,肝小叶结构发生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就…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检测试验及其临床意义以上阐述的传统化验乙肝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是乙肝病毒5项指标(“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测,从临床意义看并不能准确测定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含量及其复制情况,更不能确切地了…
正常肝脏质软边薄,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缘隐在肋缘之后,当深吸气时可扪及0.5~1.0cm,如超出此界而肝上界不低,则为肝大。婴儿肝脏常在肋缘下2~3cm,4岁后才缩入肋下。体形瘦长,或因肺气肿、胸腔疾病而…
很多人认为,体内的乙肝病毒越多,肝损害越重。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乙肝病毒是通过免疫介导作用破坏肝细胞的,也就是说乙肝病毒并不直接造成肝细胞的破坏,免疫系统对受感染肝细胞的攻击才是造成肝细胞损伤的主要…
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除肝脏外,人体内许多组织都含有转氨酶,因此,转氨酶升高不一定都是乙肝,比如心肌炎和…
人体大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因此当肝脏损伤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因子消耗增加,造成出血。肝病引起的血管内皮损害,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也可造成出血。我们常常发现,乙肝患者,特…
人吃进去的食物经胃肠吸收后都运送到肝脏。在肝脏“加工”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脂肪和人体代谢所需要的糖,还可变成能量使人能正常地从事工作和学习。患有肝炎时,肝脏功能受到破坏,吃进的食物不能正常地进行“加工…
人患有肝炎后,由于肝细胞肿胀破坏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胃肠道黏膜出现水肿,或黏膜表现变性,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另外,由于肝脏功能受损,与消化相关的一些酶的生成和分泌减少,活性降低,所以食物的消化吸收受影…
肝功能检查是通过生化实验方法监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况,肝功能只能反映肝脏有无炎症活动,有炎症活动时,可以表现为肝功异常。HBV感染者肝功能正常只能表示没有明显炎症活动或炎症活…
慢性乙肝持久不愈受病原和机体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病毒因素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HBV)进入肝细胞后以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形式存在,并且在复制过程中可发生基因变异和病毒基因整合到肝细胞基因中,变异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