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肝炎的病因已找到的巨细胞毒是罪魁祸首,查出巨细胞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者占51.2%;而乙肝病毒是第二位,占34.7%;其次是EB病毒,占4.13%;甲型肝炎病毒则很少,只占1.6% 。这说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病毒感染最多见,占已知病因的92.5%。 小儿肝脏占身体的比重比成人相对较大,血供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免疫系统不成熟,对入侵的肝炎病毒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婴幼儿感染乙肝、丙肝后容易成为慢性携带者。据报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婴儿有约40%~70%可成为乙肝病毒长期携带者;3岁以前水平传播而成带毒者的则占20%~30%.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丁肝病毒的机会较多,感染后会使肝病加重,并促使其向肝硬变、肝癌转化。 临床上婴儿急性肝炎以黄疸型为主,持续时间较短,消化道症状明显,起病以发热、腹痛者多见。6月龄以内的肝炎患儿发生重型肝炎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高热、重度黄疸、肝脏缩小、出血、抽搐、肝臭是严重肝功障碍的早期特征,病期12天左右发生昏迷,昏迷后 4天左右死亡。年长儿童以轻型、无黄疸型或亚黄疸型居多,起病隐匿,常在入托查体时发现。 (1)年龄在1~3月龄者占90%。 (2)生理性黄疸消退不久而马上出现(1月龄内)黄疸者占45.2%。 (3)隐匿起病者占61.9%。 (4)男婴多见。 (5)血清胆红素85.5~171μmol/L者占61.9%,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消退缓慢。 (6)转氨酶高,以低酶多见;小于83.35umol/L(500单位)者占78.5%,下降亦缓慢。 (7)并发症多,伴肺炎者占66.6%。 (8)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 小儿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率高峰在5~9岁,而抗体阳性率的高峰在10~15岁;血清中表面抗原和e抗原的阳性率高于成人,肝脏中表面抗原的表达与成人相近,而e抗原的表达明显低于成人。另外20%~30%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有肝外系统表现,特别是肾损害,皮肤常见痘疹样皮疹。 休息和营养是小儿肝炎治疗的关键。小儿好动,不知疲倦,一定要用讲故事、听广播、看电视、做气功、午睡等方法安排好小儿的休息与活动。用易于消化吸收、富于营养和色香味美小儿爱吃的半流食提高小儿的食欲。当食欲恢复时,要控制进食量,以免伤及脾胃,影响肝脏康复。 |